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

朔州市应县圣水塘村:设施农业描绘农村致富蓝图

2023-03-22 17:52:18 来源:记者观察网

记者观察网山西3月22日电(记者 栗顺平 见习记者 夏会德)面对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致富渴望和幸福诉求,如何破解种地致富难的传统命题,实现土里刨食、向土地生金的重大转变?应县大临河乡圣水塘村紧扣巩固脱贫成果、推进乡村振兴主题,依托全县蔬菜发展市场优势和土地资源禀赋,大力发展以大棚种植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,拓展脱贫致富路径,走出了靠种地致富难的发展困境,下活了乡村振兴宜业宜居一盘棋。

圣水塘村位于应县大临河乡西北部,属于典型的纯农业村。常住农户142户415人,其中脱贫户18户33人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科技投入的增加,以种粮为主的产业格局明显改变,但传统的露地种植模式一直延续,难以摆脱种地吃饱穿暖的低收入困境。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,村党支部清醒地认识到,要使群众尽快走出致富难困境,实现产业振兴,走向共同富裕,必须打破传统的土地经营模式,用现代化农业破解发展难题。新的发展思路形成后,村“两委”抢抓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支持机遇,于2021年秋季盘活集体土地,鼓励农户参与,规划启动了100亩特色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,在县、乡两级的支持下,采取村委搭台、合作引领、能人带动、自我发展、科技驱动的发展模式,投资792万元建设全覆盖钢架结构大棚69座,开启了设施农业引领产业振兴、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里程。

村委搭台,农民致富。村委通过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,在园区率先建起了占地30多亩的17座全覆盖钢结构温室大棚,采取租赁方式,鼓励农户发展蔬菜、花卉、水果等高效种植项目,为农民致富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。

合作聚力,引领发展。百亩园区建设启动后,由农民田志忍牵头创办的合作社率先抓住商机,联合50户农民,承包大棚11座,引进现代农业技术,发展以羊肚菌和布尼奥尔西红柿为主产品的大棚蔬菜,亩均收入突破2万元,为村民进军设施农业展示了广阔的致富前景。

抢抓机遇,自我发展。村委搭台、合作社先行,极大地激发了农户“自我发展、我要致富的积极性,田波等14户农民抢抓机遇,筹措资金191.8万元,兴建蔬菜大棚51座,紧盯淡季蔬菜市场需求,发挥大棚蔬菜栽培周期短、收益高的优势,主产板玉龙豆角、辣椒系列等淡季紧缺蔬菜品种,收益相当于露地栽培数倍。

能人带动,奇特取胜。现年45岁的赵利民,不甘于一辈子种地,2016年走出家门,融入东北丹东打工潮。得知村里创办示范园区后,瞄准晋北地区草莓等鲜果长期依赖外运的商机,凭借积累的资金和技能,义无反顾回乡创业。去年承包6座设施大棚,引进丹东99草莓栽培新技术,创办了全县首个草莓采摘园,吸引城乡居民观光田园,采摘鲜果。尝到设施农业甜头的赵利民,继续出奇制胜,今年又从丹东引进了芝麻蜜西瓜新品种,东北地区鲜果栽培率先落户应县。

科技支撑,助力发展。为确保优质高效设施农业步入发展快车道,村委先后与山西农大功能食品研究所、北林大规划设计院和省农科院建立技术合作关系,规划建设占地40亩的采摘园观光旅游项目,以丹东99草莓等特色水果为主产品,开拓设施农业富一方群众新路径。采取“公司+企业”模式,与山西燕子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合作,以订单形式,引进种植布尼奥尔西红柿31亩,预计今年8月份收获上市,亩收入突破2万元。

设施农业的快速崛起,有力地撬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,为村民巩固脱贫成果、稳定增收致富拓展了路径。示范园区建成后,该村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实现了就地有钱挣,土地在农民眼里不再是衣食饭碗,而是开启致富宝库的金钥匙。

设施农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壮大,去年村“两委”把目光投向宜居宜业并举的乡村振兴,邀请清华大学清尚设计院,依托“田蕙墓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融入田园采摘、农业观光等现代元素,规划设计了晋北独具特色的文旅康养村建设项目,现已铺设村级柏油路1.9万平米,居民房外墙挂网修复980平方米,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开启。

圣水塘村设施农业领军乡村振兴,富一方村民,是应县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中,现代农业向规模化、新业态、高效益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应县被列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后,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保持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第一议题机制不变,工作力度不减,聚焦“守底线、抓发展、促巩固”,依托农业大县优势,持续加大资金投入、项目建设和科技驱动,大力发展带动力强、质量优、效益高的特色设施农业和龙头产业,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活力,走出了一条靠土地脱贫致富、建设农业强县的新路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