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刊讯(记者栗顺平 通讯员张志伟)平整洁净的水泥路穿街走巷,一端连着每家每户,一端接着205省道;一百多座房屋像一个个壮实的汉子日夜遵守在岁月里;偶尔遇到往来的乡亲们,不管是匆匆而过,还是悠闲地溜达漫步,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光芒。寒冷的北风里,天空上高来高去的鸟儿也愿意收起翅膀,停在一个个遒劲的枝条上,或者漫步在带上银帽、披上金袍的干草果籽旁……这一切,让每一个人看了都心潮澎湃,其中就有梁子丽,一个把心扎根在这里的普通扶贫干部。
界河村地处恒山山脉跑马梁山脊深处的冷凉山区,平均海拔1700多米,年降雨量300多毫米,无霜期仅为100天左右,生存条件十分脆弱;全村常住人口62户,贫困户就有49户,村里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,是朔州市为数不多的整村贫困村,是全市扶贫攻坚的“硬骨头”。
2015年3月,梁子丽随扶贫工作队进村时,首先看到的并非是青山不墨的千秋画卷,听到的也不是流水无弦的万古琴声,而是一片萧瑟,禁不住寒意袭身、泪水潸然。
从小在县城长大,初到山村有很多的不习惯,烧水时不小心手上被烫出过水泡,严冬时水管被冻住,只能一滴一滴接水节省着用;入户走访时被狗追出院子,吓得直打哆嗦;晚上院里漆黑一片不敢一个人去厕所……面对困难她没气馁,虚心向村干部群众请教工作方式方法,积极学习宣传扶贫惠农政策,主动进入田间地垄,坐到农家炕头,面对面,心贴心,与乡亲们唠家常,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新角色。
为尽快掌握村里的基本情况,梁子丽随扶贫攻坚小组挨门入户走访调研,与村民代表和党代表促膝长谈,认真倾听贫困群众的意见和意愿。看他们有什么困难,想发展什么,想在哪个方面得到政策扶持,把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和导致贫困的原因摸准摸实,一条条细致地记录下来,整理清楚。从而谋划写出了《驻山村帮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》的调研报告。分年限,分步骤,有计划地制定出相应的帮扶措施,确保帮扶帮到点子上。每年的秋天,为了把动态管理服务工作做好做实,真正了解每一个贫困户的实际收入,她们走访贫困户,一家也不落下。白天不在晚上找,打工不在电话问,头顶太阳追田间,负累驮得夕阳归。
界河村周边环绕恒山山脉,仿佛被母亲的臂膀所拥抱着,得天独厚的小气候非常适合种植土豆、红油豆、油菜花等农副产品作物以及柴胡、黄芪等中药原材料,扶贫工作队便想方设法更有效地带动林下种植业的发展。梁子丽们通过开会、入户、大喇叭广播,向每一位困难群众讲解产业扶贫政策,打破了他们闭着眼睛种玉米,种啥是啥的原始固有思想,带着村干部群众从种植土豆、红芸豆、油菜花、柴胡、黄芪,到养殖成年基础母羊、肉牛,一项一项的为村民计划收益,让村民看到实惠,认识到政策的优势。经过翔实的统计汇总,制定出了《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》,通过产业扶贫让贫困户由脱贫到致富,成效卓然。
四年间,界河村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脱贫攻坚的新故事,政策落实好,项目选得准,资金扶得足,创业增收快,实现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和“五通十有”。打了一眼深达150米的“军民连心井”,修建了14处饮水点,村民们祖祖辈辈的吃水问题充分得到了解决;帮助修缮危房16间,给12户困难家庭进行了屋顶防水处理,修整加固桥梁1座,新建排水渠1条,铺设6条长达2500米的水泥马路,村道两侧种植竹柳600余棵,清理垃圾30余吨,安装路灯8盏,并开通了互联网。
如今的界河村,人均纯收入增长了六倍,已是远近闻名的山西旅游示范村。亲身经历、亲眼目睹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崭新的山村风貌,梁子丽既欣慰又自豪,心里明白白地知道,从此她无论在哪里,都与界河村紧紧相连,没有任何的阻隔,没有丝毫的界限。
【责任编辑:宿义】